学工

STUDENT AFFAIRS

完满教育

首页 > 学工 > 完满教育 > 正文

【志愿服务】“植”此青绿 解锁非遗新玩法——“拾遗记”非遗传承在行动专项志愿服务队

发布时间:2025-04-10阅读数:

四月的风掠过太行书院的飞檐,将新抽的柳丝吹成绿帘。49日下午,一场融合自然意趣与非遗魅力的 “植物拓印奇遇记” 在此上演。同学们手持麻布、轻握棒槌,在麻布与叶脉的触碰间,让传承千年的植物拓印技艺焕发青春活力。这场志愿服务队“拾遗记”发起的创意活动,不仅是一次手作体验,更是一次传统与现代的奇妙对话 —— 当青年遇上非遗,草木的纹路里,正生长出文化传承的新的可能。

一锤一印,定格自然之美

活动现场被装饰成一座“微型自然工坊”。地上铺满了形态各异的叶片、花瓣、蕨类植物,一旁摆放着素色棉布、棒槌、热熔胶等工具,空气中浮动着草木清香。活动伊始,志愿服务团队的负责人以一段生动的讲解揭开了植物拓印的神秘面纱:“植物拓印起源于古代民间印染技艺,人们通过敲打将植物的汁液、纹理永久留在布料上,既用于衣物装饰,也承载着祈福的寓意。今天,我们要用这种古老的手艺,让自然之美‘活’在当下。”

参与者们跃跃欲试,纷纷挑选心仪的植物。视觉2403班的张瑞方同学选了一片树叶,她小心翼翼地将叶片背面涂抹热熔胶以固色,再将其平铺在棉布上,覆上一层A4纸。“咚咚咚——”棒槌敲击的节奏逐渐响起,起初略显生疏,随后变得轻快有力。揭开A4纸的瞬间,叶片的脉络纤毫毕现,青绿的汁液晕染成渐变的纹路,如同一幅天然水墨画。她兴奋地举起作品,引来周围同学们的赞叹。随后,同学们也都照猫画虎地制作了起来。

槌音成诗,指尖上的 “自然密码”

志愿服务团队并未止步于传统技艺的复刻,而是鼓励参与者“规则就是用来打破的”。以新奇事物来打破常规。拓印的过程充满仪式感:叶片背面朝上平铺棉布,覆上A4纸,握起粗糙的棒槌,顺着叶脉走向轻轻捶打。起初,不少同学因用力不均,叶片边缘渗出汁液,在棉布上晕染出自然的 “水彩画”。

不过很快同学们便掌握技巧,开始在棉布上“发力”。

当然,最令人屏息的是 “揭幕时刻”。当A4纸被轻轻掀起,叶片的脉络已悄然 “转移” 到棉布上:枫叶的掌状脉如金箔般舒展,三叶草的弧形脉络像少女的裙摆,就连不起眼的狗尾草,拓印后也呈现出纤细的绒毛纹理。有人将多片花瓣叠成几何图案,有人用蕨类植物勾勒出抽象线条,也有同学尝试在拓印后的布料上刻上日历,让自然纹理与墨迹相映成趣,还有的同学将蓝星花拓印,当花朵被移开时,淡蓝色的宣纸上浮现出清晰的脉络,仿佛草木在纸上留下了自己的 “指纹”。

青绿之间,听见年轻的心跳

两小时的活动临近尾声,原本素白的棉布已化作一幅幅充满个性的“自然画卷”。有的作品清雅如宋画,有的绚烂似油画,也有的赋予了花草新的生命意义。此次植物拓印奇遇记不仅让参与者体验到动手创作的乐趣,更通过跨界融合与自由表达,打破了“非遗=陈旧”的刻板印象。非遗的‘活态传承’需要代际接力,而青年一代正是最富创造力的传承者。希望未来推出更多的非遗活动,让非遗从历史中走来,在年轻的手中焕发新生。

(撰稿:宋悦鸣  供稿:0638太阳集团官网志愿服务部  摄影:0638太阳集团官网宣传部  责任编辑:任海仙 程昭仪)